醫衛部-馬理 著
古今中外,技術的發展都在推動人類走向美好生活,人類一直運用人類在每個時代最先進的思想與先進技術去提升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命質量。人類壽命的指標曲線清晰的反映出了科技發展與人類壽命增長的變化,人類人均壽命從25歲到現在76.5歲的曲線增長,正是 1925年人類發明抗生素、從顯微鏡下看到微生物,開啟了人類壽命指數的飆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運用各種物理,化學指標對人類生存監控維護著生命成為可能,人均壽命才可以得到保證。正是人類自生科學技術的發展完成了人類自身壽命的提升。人類對世界認識越清晰、技術手段越多,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處的能力越和諧。
人類壽命的提升,生存質量的提高,讓人類更有能力來提升人類的智慧水平。4萬年有紀錄的演化,人類已經從分子時代走向了原子時代,正從原子時代走向信息時代。人類的知識積累、智慧提升可以不再由個體的積累去完成個體對某項認知的挑戰,而是利用信息時代所賦予的科技去匯聚全人類,乃至全太陽系的信息流去解決人類的生命問題。人類將面臨的問題是人之所以為人,以及信息流處理運用的閘閥如何開啟。
在這個巨變的當口,匯聚人類智慧結晶的醫療體系也將由面對疾病治療轉向面對生命健康。站在如此輝煌的時刻,醫療的脈搏在狂跳,智慧醫院將到來。
站在未來,智慧醫院還會是向現在巨型碉堡一樣的建筑群體嗎?回答是否定的。智慧醫院將再一次凝聚所有尖端技術的成果,將會蛻變成區域生命信息的監護中心。智慧醫院將通過對區域各種生命信息收集、分析來確定區域人群的生活指數的安全性和健康指標,并做出相應的預防調整。從個體的“治未病”,走向的區域生命的“治未病”出發。
站在未來,智慧醫療的轉變是由末端生命信息采集,到終端信息的智慧處理,再到云端的信息共享,這一整條以碳基生命體為基礎建立的智慧形式。智慧不再只是單一流程的改變,不再是某一項信息技術的采用。而是從醫院智慧大腦超強數據處理中心的建設開始。醫院的第一位的工作將會是對生命信息流的分析處理,在信息的太平洋中運轉起信息的洋流。
站在未來,看現在醫院的分級、分類的醫院是多么的惋惜。這些聚攏了太多社會資源的龐大醫院體系,服務的只是那幾百、幾千張床位上被醫學知識、地域門檻、治療手段屏蔽的求醫病患。現知的疾病種類有5400多種,人類只能對其1900多種疾病有治療方式。這些疾病被分門別類得分為各個科室系統,將人體切割成一個個獨立系統,這些方式大多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個體治療。而智慧醫療體的建設將打破這些門檻與壁壘,運用無處不在的信息采集對每個人類生命體的生命體征進行采集體溫、呼吸、心跳、運動方式、含氧量、營養含量、基因變化等等。從疾病的成因發展,進行源頭追溯,“浚其泉源”。現在一個月的人類生命信息采集的信息量可以超過數萬年來人類相關信息的積累。如此巨量的信息上到云端,再從云端下到各個醫療體超級強大的超算中心里,這些疾病的密碼將一一破解大白于天下。通過對疾病與人類自生進行解碼,讓生命得到真正的健康。
站在未來,現有的疾病就醫流程將被生命維護流程所替代,醫院的就診環境、醫院的服務模式將統統被更新,病患這個概念會將被取代,醫院也會有新的名稱,這里權且稱之為“智慧醫療體”,而個體的生命指征與環境的融合度將會是智慧醫療體的首選。智慧醫療體的建設模式將會以區域人類生命承載能力為基礎,為此建設生命信息庫、超算中心,再是治療模塊。當然,某些醫療方式會被保留,例如急癥、急救的突發模式還是會保留。智慧醫療體的醫生所肩負的責任將轉變,醫、護這個職業將被賦予更神圣的使命。
站在未來,作為未來智慧醫療體的構建者,設計師也將站在未來對科技的發展、對生命的敬畏去思考智慧醫療,不再被舊有形式規范所困,為未來創造出更加智慧的醫療生態空間。
站在未來,如此這般智慧醫療體必是“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